2024-06-16-星期日
◎PChome │◎YAHOO │
 

首屆東亞迫遷法庭 新政府應打破黑箱
【記者陳金寶台北報導】由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台灣人權促進會、台灣反迫遷連線、台灣當代漂泊協會、台灣農村陣線、環境法律人協會、苦勞網等團體,偕同桃園航空城、反南鐵東移、樂生療養院、華光社區、紹興社區等地的反迫遷組織,共同獲得「國際迫遷法庭」(International Tribunal on Evictions, 簡稱ITE)的授權,將於今年7/2至7/4,於台北舉辦首屆「東亞迫遷法庭」。屆時除了台灣本地的迫遷案,還將有包括日本、南韓、香港、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的反迫遷組織來台報告案例,並由包括Cesare Ottolini(前聯合國人居署強制驅逐問題諮詢小組成員)、Soha Ben Slama(國際住民聯盟突尼西亞聯絡人)、Elisa Sutanudjaja(印尼Rujak都市研究中心執行長)、蔡培慧委員、孫健智法官五位國內外的居住權專家進行審理;審理結果,將會提交給總統府以及十月在厄瓜多舉辦的第五屆「國際迫遷法庭」。作為「國際迫遷法庭」先聲,同時也是台灣各大反迫遷運動的首次國際集結,這次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東亞迫遷法庭」系列活動,包括7/2於台北市杭州南路與愛國西路口,即華光社區舊址(中正國中旁)舉辦的法庭審理,7/3於蔡瑞月舞蹈社舉辦的圓桌論壇,以及7/4遊行至總統府前的全國反迫遷誓師大會,歡迎社會各界一同參與。

總共由台灣十三個公民團體所組成的迫遷法庭籌備委員會認為,從各國案例看來,因為開發所導致的迫遷,是整個東亞普遍的現象;另外,包括租戶、遊民、樂生病患等弱勢群體,更經常是錯誤政策的犧牲者。例如,日本最近為了迎接2020東京奧運,準備在新宿地區新建體育館,迫遷400戶公營住宅居民;2009年,在韓國龍山區發生的「龍山慘案」,則肇因於都市更新所導致的租戶迫遷,最終造成六人死亡的慘劇,官方至今仍拒絕由獨立第三方進行真相調查。

事實上,居住權是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所明確揭示的內容,也早已透過「兩公約施行法」與「住宅法」,納入我國司法體系,卻經常被政府與開發商刻意忽略。蔡英文總統的就職演講裡,也完全沒有提到居住正義四個字;籌備委員會懷疑,新政府是否認識到當前開發體制中的諸多弊病,還是根本打算延續舊政權的不公不義?

尤美女立委指出,週六即將舉辦的東亞迫遷法庭中,總共有來自27個來自各國的案例,其中卻有14個來自台灣。台灣從彰化相思寮案、大埔案、士林王家案、華光社區案,這些事件都吸引社會關注,也有很多人在過程中喪失寶貴生命。此次台灣率先舉辦全球第一個區域性的迫遷法庭,並會將意見送達聯合國將於十月舉辦的人居三(Habitat III)會議,顯示我們公民社會參與國際的活力,但也顯示台灣諸多爭議案件仍受到國際關注。因此尤委員高度期待東亞迫遷法庭的成功舉辦,也呼籲我國政府能盡早改正土地徵收、都更條例、市地重劃、國土活化等問題。

蔡培慧立委指出,第一,台灣往往把房子當成財產權,各種審查往往傾向開發、財產權補償,而卻沒有區分居住權與財產權,這是與聯合國的人權主張違背的,也無法照顧弱勢者、無產權者、遊民等等的居住需求。第二、當全世界都把反迫遷當作潮流,台灣的開發卻仍然不是「實業」而是「虛業」,拿土地開發當作財政收入的來源,而不是真正有公共性的建設,譬如大埔與台中的市地重劃;在未來的修法中,應該檢討各項制度的正當程序保障,一點點地突破。

林淑芬立委指出,新政府上台,是因為過去七年大家因為各種迫遷議題中,社會累積了大量對於馬政府的不滿。承接了這麼多的苦難與人民的支持,新政府上台,理所當然應該要改革這些制度。現在台灣缺乏投資標的,房地產炒作成為全民運動。包含民意代表、包含政府官員,都大量投入房地產開發、搶走人民的土地與房子。我們應該給居住權尤其是程序上的保障,避免像都更條例在修法上一直無法突破,即使被宣告違憲還是依舊運作的狀況;新政府承接對前朝不滿的民意,應該要好好改革。

籌備委員會代表林彥彤強調,在台灣,包括苗栗大埔、士林王家等迫遷案的發生,彰顯台灣五套制度的四大缺陷。這五套制度分別是土地徵收、市地重劃、都市更新、國土活化與遊民安置,而四大缺陷則包括假公濟私、欠缺民眾參與、土地炒作、以及法律救濟管道不足;因此,受害者往往只剩下體制外抗爭一途。這些開發所導致的迫遷,導致許多人流離失所;而社會住宅的匱乏,讓問題更形惡化。新政府的當務之急,除了落實社會住宅政策,更應該全面檢討這些迫遷的根源,與公民社會共商解決之道,包括(一)立即召集「落實居住權委員會」,全面檢討五套制度的四大缺陷,並訂定改革時間表;(二)委員會應有2/3以上成員為公民團體、受迫遷者代表與熟稔居住權之專家學者;(三)在完整檢討措施確定以前,暫停既有爭議案件的執行。2016/6/29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