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星期五
◎PChome │◎YAHOO │
 

本土化不是要去中國化【社論】
馬 志 中

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說,本土化並不是去中國化,我們深以為然。本土化是正確的方,但若認為本土化是要除去與中國有關的一切,那絕對是錯誤的;若以本土化等同於去中國化來反對本土化,也是一種對本土化政策的污名化。

本土化政策在李前總統任內開始推動,包含的範圍很廣,含蓋了國家認同、政體、教育、國防、科學科技、經濟產業及生活價值觀等等。

所謂的本土化,就是將國家認同與鄉土認同結合,以台灣為優先考量,讓一切施政與教育以台灣為中心向外擴張,讓政治體制適合這塊土地,讓這土地的居民參與並決定這土地的政治與前途,讓產業與科學能在台灣生根,重新肯定重視並發揚台灣之各母語及台灣本土文化,以本土認同及本土文化為主流價值,取代過去數十年來以大中國政治思維為主流的價值觀,但也仍舊保有原本就已融合於台灣文化中之荷西、日本和中華文化。

台灣文化和中國文化是不相同的。其最大之差異,在於前者是海洋型文化,後者是大陸型文化,海洋型文化是開放式的,是會一直融合所有其他外來的文化,台灣文化是以漢文化為主,融入了原住民、日本、歐美等文化,其特色是接納與包容性很大。例如台語中融合包含荷蘭及日語的諸多用語;例如台灣飲食融合了中國各省料理、日本料理及歐美西點;例如宗教認同、祖先祭祀及生活習慣融合了平埔族原住民、漢民族和日本民族的習慣等等。大陸型文化則是較封閉保守,變動較慢,較易堅持故有的優良文化而排拒外來文化。

有許多反對本土化政策的人,往往妄言本土化就是去中國化,就是要把跟中國有關的一切撇開,這跟極少數極端的台獨偏激分子,看到和中國有關的一切就抓狂,因而完全不教育小孩中文和中文字都是一樣的荒謬。這兩種人,一種是把本土化污名化,一種是誤以為本土化是去中國化,都是絕對的錯誤!

本土化絕非去中國化。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有許多值得我們台灣學習保留發揚光大之處。漢文化,也就是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中心,推動本土化,既然是認同及發揚台灣文化,自然不會排斥台灣文化中主幹之一的漢文化。

因此對於那些少數不明事理的統派或偏激的中國人,認為台灣要獨立或要推動本土化,就不該用中國字,不該過中國年,不該用中國式的婚喪喜慶,我們覺得這根本是極度無知可笑的說法。

本土化不但不是去中國化,甚且,台灣還肩負著發揚中華文化的歷史責任,因為中國自身已經揚棄中華文化,他們拋棄優美有傳統內涵的正體字不用而用簡體字,在文革時代破壞無數的舊有文物遺蹟,批恐揚秦使中華文化固有美德在現代中國人身上顯少看得到。

中國字不叫中國字,叫漢字,漢字是許多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日本韓國不也還使用許多漢字?中國年又叫農曆年,韓國人不也還在過?婚喪喜慶更是各地有所不同,台灣也還有許多獨特的地域習俗!

因此本土化不是去中國化,就像韓國和日本學習很多好的中國文化並融於其自己的文化之中一樣,台灣保存的傳統中國文化遠多於中國,更應秉持海島型文化特色,將之融合而成為自己的特色並發揚光大。

保有及認同中華文化並不等同於是認同中國。本土化絕非去中國化,是指我們推動認同台灣一切的同時,是會保留發揚與漢文化有關的一切,但不等於政治上我們要認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也絕非民族上我們要認同台灣人是中國人。

既然是以台灣為優先考量,那就絕不是把台灣當中國的附庸來作考量;既然是要紮根於台灣,要將國家認同與鄉土認同結合,那我們就只是承認大多數台灣人有漢人血統,但既然我們拿的不是中國政府發的身分證和護照,那台灣人是中國人就值得商榷?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是不同的,不可混淆。(2004.3.04)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