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7-星期六
◎臺中市城南之心計畫工程 │◎PChome │◎YAHOO │
 

中壢事件40載 台灣民主里程碑
【記者郭玉屏/陳金寶 台北綜合報導】40年前發生在桃園的中壢事件,是台灣近代民主運動史上的重要關鍵點,它鬆動了黨國威權體制,也開啟台灣逐漸邁向民主的道路,實為台灣民主化的重要里程碑。

曾經協助撰寫桃園縣誌的元智大學社政系教授劉阿榮說,1977年底舉辦的5項地方公職選舉,是國民黨在台實施地方自治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當年11月19日在中壢國小213投開票所發生作票舞弊嫌疑引爆「中壢事件」,這場台灣地方選舉史上大規模群眾抗議運動,曝露「黨國威權體制」鬆動的端倪,啟發台灣逐漸邁向民主之路。

劉阿榮表示,「中壢事件」前因為「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影響,讓台灣民眾噤聲。隨著1970年代台灣退出聯合國,情勢的轉變讓威權逐漸鬆動。加上台灣經濟發展正由農業社會逐漸轉型為工商業社會,民主政治觀念、自由市場經濟逐漸成為市民關心的議題,民眾開始注意台灣政經發展中「公平正義」的問題,市民社會力量逐漸覺醒。

劉阿榮指出,當年國民黨對許信良的「前衛」及「特殊言行」不滿,不僅提名聲望較低的歐憲瑜為縣長候選人,又開除有相當群眾基礎的許信良黨籍,國民黨的提名不當,加上民眾對過去選舉不公情緒的累積,才會在桃園引爆「中壢事件」。

劉阿榮認為,當時政府相關人員並不了解事態的嚴重與複雜,也無危機處理經驗,競選期間未採取強制干預制止,事發當時未察覺事態嚴重,並未全力予以打擊,事後處置也以「療傷止痛」為原則未擴大整肅,種種方式都預示台灣政治社會,逐漸朝民主與容忍的方向前進。

此後的選舉更有多位黨外及無黨籍人士當選,中壢事件明顯使國民黨長期以來「支配者」的角色受到嚴峻挑戰,選舉結果也使國民黨開始認清民心所向,強而有力的競爭者存在不容漠視。反對勢力的大幅成長,鼓舞黨外人士邁向組黨之路,終於在1986年成立「民主進步黨」。2017/11/18

中壢事件40載 欣見台灣民主

【記者陳金寶台北報導】中壢事件發生至今已經40年,回顧台灣民主史,許信良認為它是台灣民主的起點。桃園市長鄭文燦也認為,帶來桃園地方自治史首次輪替的中壢事件別具意義,更是台灣民主重要指標。

前桃園縣長也是中壢事件關係人許信良受訪表示,40年前在中壢發生的事件,讓40年後的台灣成為全世界最自由、最開放、民主的國度。回顧這段歷史,台灣40 年來的發展令人感到欣慰,因為在他年輕時,台灣並非如此民主。

許信良說,他20多歲到英國讀書時,看到1960年代全世界蓬勃的大學生運動,人家的社會民主、自由又有人權,但國外的學生還在要求更多,讓台灣去的留學生,尤其學習政治的許信良更感羞愧,這個動機讓他決定回台灣時,要為自己世代的尊嚴做些事。

那時候外國學生看前總統蔣中正統治的台灣,就像我們現在看北韓領導人金正恩統治下的北韓般,許信良感嘆的說,現在年輕人生在民主社會享受民主,卻不知民主的可貴。民主最大的價值就在讓每個人都不受壓抑,徹底發揮潛能,台灣年輕一代最可貴的就是創意,這都是只有在民主社會才有的產物。

許信良認為,中壢事件有其客觀歷史意義,不會因人們的喜歡與否而改變,在未來的歷史裡,其重要性會更突顯。因為中壢事件直接衝擊國家民主,沒有當年的中壢事件就不會有美麗島事件,它是台灣今日民主的起點。

桃園市長鄭文燦強調,中壢事件是台灣民主運動史重要指標,也帶來桃園地方自治史上第一次有意義的輪替。台灣40年來的民主化軌跡,從「一黨獨大」的威權年代,進入現在「每一個人的社群平台都是發聲管道」的自由年代,印證台灣民主化是一個又一個政治斷層,告別過去迎向未來,中壢事件,就是一個政治斷層。2017/11/18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