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0-星期六
◎PChome │◎YAHOO │◎臺中市揚塵偵測系統抓工地 │
 

喔 胡亂栽贓會爛鼻子 ─尹啟銘

看了7月20日自由時報頭版「中研院:經濟成長 人民吃不到」的標題,就知道,後面的版面一定會接棒,把責任又塞到馬政府身上。果不其然,第二版「三角貿易 勞工成祭品」,又把陳水扁政府8年造成的後果一股腦兒又推給馬政府。

先說中研院的矛盾

依據媒體報導,昨日中研院公布「2011年台灣經濟情勢總展望之修正」,修正今年全年成長率,從去年預估的4.71%上修為5.52%,正可以顯示出馬政府在「拼經濟」方面努力的成果。

但是中研院又指出,景氣雖然維持高成長,卻沒達到「有感復甦」,主因是台灣的GDP有七成靠出口創造,高度仰賴出口,其中有很大比重是在國外生產,就業機會不在國內,經濟成長果實無法讓全民分享。

如果中研院的分析真的是如自由時報所報導(該報偶爾會失真),簡短的幾個字就可發現前後矛盾之處,例如,海外生產比重過高,照道理會減少台灣生產,減少台灣生產就會減少台灣出口,為何會產生經濟成長高度仰賴出口的情形?為什麼經濟成長果實無法讓全民分享?經濟現象的因果關係是那麼直接、簡單嗎?

請問中研院經濟所,中間是不是少了一塊,叫做「海外投資帶動國內出口」的部分?台灣的下游產業移往中國大陸投資,會不會帶動台灣中、上游產業的出口?如果是,是不是會創造就業機會?換言之,外移的企業會帶走一部分的就業機會,但是也會創造出另一部分的就業機會,關鍵點在哪裡?都在於「競爭力」!因此,在談經濟現象的因果關係時,是不是應該從「系統」的層次來看,而不是一棵樹木、一棵樹木來看?當經濟所在談「有感」、「無感」復甦時,是不是可以從更宏觀的角度去分析,而不是把原因全部直接推到海外生產比重高的身上?難道不是服務業部門也出了問題?服務業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近七成,但是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一般大約只占五成,有感、無感,是不是和服務業部門有關?

三角貿易快速攀升是在陳水扁執政8年造成的

自由時報把海外生產比重快速攀升及三角貿易與國內失業率及薪資水準掛,然後將之拿來批判政府不斷開放兩岸經貿,可是海外生產比重快速上升是在陳水扁執政時造成的。1999年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只有12.24%,至2007年提升到46.1%;其中,資訊通信產品更是從23.03%增加到84.3%,幾乎全部移往海外生產,自由時報要不是在把結果栽贓到馬政府,就鐵定是在大罵陳水扁政府!如果是後者,就不要張冠李戴!

馬政府執政比陳水扁政府執政表現更好!

自由時報說,目前失業率及薪資水準都比三年前差,為何如此,當然是大環境的因素,2008年發生數十年來首次的全球性經濟大衰退,以失業率來說,亞洲四小龍都比三年前要高,美國、日本、法國、英國等先進國家也是如此,而即使如此,馬政府執政三年,也比陳水扁政府執政的三年表現要好。執政三年之間,在就業人數方面,馬政府增加25萬7千人,陳水扁政府只增加5萬3千人;每人國內生產毛額方面,馬政府增加1,431美元,陳水扁政府減少181美元;失業率方面,馬政府增加0.43%,陳水扁政府提高2.20%;兩相比較,不要再唱衰了!

表1  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人)    
單位:美元
時間1999年到2002年2007年到2010年
GDP/人13,58513,40417,15418,585
增加-181+1,431


表2  就業人數    
單位:千人
時間2000年5月到2003年5月2008年5月到2011年5月
就業者9,4709,52310,41310,670
增加+53+257。 〈完〉2011/07/21【本文作者曾任經濟部長 現為政務委員】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