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星期五
◎PChome │◎YAHOO │
 

高雄新地標 引領台灣進入綠能運輸時代
【本報綜合報導】造型流暢、時尚的高雄輕軌車身外觀,由義大利超跑設計公司操刀,承襲寶馬(BMW M1)、藍寶堅尼(Lamborghini Cala)、馬莎拉蒂(MaseratiSpyder)、法拉利(Ferrari GG50) 等超級跑車的設計美學與安全水準,以流線、吸睛的造型,搭配象徵高雄「水」與「綠」的白色與珍珠綠色,營造出低碳環保、活力海洋首都的氣息,必將成為高雄亮眼的移動新地標。

輕軌運輸系統起源於早期的街道公共運輸(Street Transit),其發展幾乎與人類的公共運輸系統同時起步,在其近百年的演化過程中更是興衰起伏,充滿了傳奇的色彩。

回顧輕軌車輛發展的歷史,西元1881年,世界上第一條輕軌電力式的車輛在德國Lichterfelde營運,從此開啟了路面電車和輕軌的發展之路。此期間至1917年,為路面電車的第一個全盛時期;在1920年代之後,由於內燃機技術的進步,歐美的路面電車遭遇了首度的需求沒落;二次大戰之後,由於小汽車的成長,因此北美之路面電車的發展依然不受重視。但在歐洲,原先速度較為緩慢的路面電車則轉移成路權部份專一化、服務效率較高的輕軌運輸系統(LRT),開啟了LRT的初步發展;而位處亞洲的日本,在1950年代後期,也由於小汽車急遽增加,路面電車的營運效率大幅下降,在1955~1965年之間,各大型都市皆廢除此運輸系統,而以其他大眾捷運系統代替。

1970年代能源危機之後,原先在北美以及日本被冷落的路面電車,則以先進的LRT系統的型態,重現於都市運輸系統之中。除了地面型態的LRT之外,在歐美國家,也有將LRT的營運路權由原先的B型路權提升為A型專有路權的輕軌捷運系統(Light Rapid Rail Transit, LRRT)。自此,LRT和其後續發展的LRRT成為了城市內設置大眾運輸系統的其中一個主要考量。現今,也有超過400的城市設置有LRT或者是LRRT系統為當地民眾提供便捷快速的服務。

高雄2015年率先台灣各城市導入輕軌系統,同時引進符合世界潮流無架空線供電系統,去除破壞景觀的電車線,(採用ACR超級電容技術,利用停靠站快速充電,充一次電可行駛1.4公里),維持原本優美天際線樣貌,更可有效回收煞車電力,節省能源消耗,帶領台灣邁入綠能運輸的城市新紀元。

城市移動新地標 移動城市新地標

高雄輕軌列車,是輕軌捷運系統中和乘客之間最具有緊密接觸關係的重單元之一,車身採用百分百低地板設計,創造友善的乘車環境,讓行動不便的乘客進出車廂更為便捷與舒適。

高雄輕軌的車輛是由西班牙廠商CAF公司承造,屬CAF所發展URBOS 3系列低底盤車輛,目前使用於全球各大都市,為CAF工廠現行產製車輛。

列車最高行駛速率70km/hr,無架空線路段則為50km/hr。採5節車廂之編組,車廂間有連通走道,適合行駛於小曲率半徑路線。列車全長約34公尺長、2.65公尺寬、離軌面高3.6公尺,列車滿載時約可搭載250人(以每米平方站立5人計算)。

每列車每側設有4個滑塞式雙扇車門,車門開啟淨寬可達1.3公尺,全車採100%低地板設計,車廂每一車門入口處低地板距鋼軌頂面之高度為35公分,乘客上下車容易。

內裝設計務求簡潔美觀,配合國人體型及乘車習慣,並且考慮運量與搭乘距離等因素,來安排座椅、扶手的配置及數量。

全國第一條輕軌在高雄

全長8.7公里高雄環狀輕軌捷運第一階段工程於103年11月9日展開線上測試,為廣徵民意,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在不影響正規的輕軌車輛測試工作情形下開放靜態參觀,民眾對於以往在歐洲才能體驗的輕軌漫遊城市生活,如今真實出現在自己的眼前,更是難掩興奮表情;根據調查顯示,參訪民眾對於高雄輕軌滿意度逾90%的高度肯定。

環狀輕軌第一階段營運所需的輕軌列車共計9輛,最後一輛列車已於今(104)年4月11日運抵高雄,象徵高雄輕軌列車全員到齊,準備好從二聖、凱旋路,沿著高雄港灣、駁二特區,行駛到西子灣,接軌現行高雄捷運紅、橘線,串聯亞洲新灣區各大重要活動據點,點燃高雄下一波發展的新動能。2015/5/12

高雄環狀輕軌小辭典

高雄環狀輕軌捷運建設,路線全長約22.1公里,預定設置37處候車站、1處機廠、1處駐車廠。
第一階段工程: C1~C14路段(含機廠),長度約8.7公里。
工程經費:56.79億元。
統包商: CAF(西班牙鐵路建設及協助股份有限公司)、長鴻營造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特色:採用100%低地板及無架空線供電系統,這是全國首座輕軌建設,也是首條全線採用車載儲能超級電容技術之無架空線的輕軌系統。
工程效益:健全高雄大眾運輸路網,提升高雄市民生活品質,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符合都市發展及環境永續經營理念。2015/5/12(高雄市政府捷運工程局 廣告)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