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5-星期四
◎PChome │◎YAHOO │
 

大陸投資前應有的規劃
[轉載]

近年來台灣對大陸投資熱潮似乎方興未艾,無論個人、企業都把到大陸發展視為生涯規劃或企業佈局的一部份,這種趨勢在不景氣的經濟現況下更加明顯。

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委員會統計,截至公元2000年止,中國為世界上第三大外資輸入國(前兩位為美國、英國);又根據大陸外經貿部的統計,自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外資投入中國之金額幾達3,500億美金之譜。世界各大企業多已在大陸建立據點,似乎晚到一步就會喪失龐大商機。

事實上,大陸的確是一個誘人的新興市場,特別是在歐美經濟成長已經趨緩的情勢下,挾著低廉生產成本及廣大內銷市場的誘因下,投資大陸已經變成包括台商在內許多外商的首選,特別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其市場更面向全世界開放。但在投資之前,有多少人評估過為什麼要去大陸投資的因素?有多少人評估過大陸投資的利潤與風險?根據非官方統計,台商在大陸經商有獲利者不到三成,如以李前總統的說法,在大陸投資者更多數是處於虧損狀態的。姑且不論其數據之正確性與否,到大陸投資的確隱藏著相當風險。那為什麼台商又前仆後繼地前往大陸呢?在初期,投資者被廉價的土地、勞動成本及優惠政策所吸引,紛紛在東南沿海地區建立三資及三來一補加工企業的灘頭堡,由點、線然後連接成產銷供需網;中期的投資人多鑒於其上游原物料供應商及下游客戶已在大陸投資設廠,為生產便利性及市場維持與開拓,而不得不去大陸建立據點;近期以來高科技業則紛紛在大陸設廠或設立辦事處,一方面利用大陸人才生產研發,一方面覬覦大陸廣大市場。簡言之,台商投資大陸大略可分為三個主要階段:

一、第一階段大略自1979年起至1993年底止,因在「創造外匯」之政策目標階段,鼓勵創匯型之加工生產企業投資,外商們一方面著眼於廉價之土地勞動成本,另一方面又沒有企業所得稅問題,於是在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出口加工型的三來一補企業蓬勃發展;有些外商則評估工繳費及海關監管費等費用支出高於企業所得稅支出,或者希望取得企業法人資格等原因,於是成立獨資公司作進料加工業務,或者與中方合資、合作成立公司從事生產加工,總的來說,這一階段是以「勞力密集」產業為投資主軸,大陸也在這段期間開始累積外匯。

二、第二階段則自1994年起至1997年底止,這階段以上下游廠商系統整合為主,各產業逐漸形成完整的生產銷售體系,但這時紊亂的海關體系及投資環境使得外商開始向華東移動,逐漸形成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兩大外商聚集區塊,這一階段基本上還是跳脫不了勞力密集產業之特徵,惟許多台商係在原料取得及客戶服務之考量下,紛紛到大陸增設據點,這與前階段多注重降低成本及優惠政策的投資策略有明顯不同。

三、第三階段則自1998年起至今,大陸整體經貿發展到這一階段已經相當成熟,政策上不再以創匯為主要目的,而是鼓勵國家欲特定發展或創新之產業投資,特別是在大陸外經貿部於1998年發佈《外資產業指導目錄》(2002年3月11日修訂)、國家計委及國家經貿委共同發佈《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等文件後,可以看出優惠政策已經由「地區優惠」轉變為「產業別優惠」,現階段政策上已不鼓勵出口型加工生產企業到大陸投資,甚至對該類企業有集中管理(如設置加工出口區)之傾向,所鼓勵之產業係以高科技或創新技術為主。本階段則以「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為產業特徵。

每個階段到大陸投資之理由或考量因素都不盡相同,對一個投資者而言,其所要關注的應該不是過去種種而是未來發展,我們看到大陸這一路走來之經貿成長過程後,接下來要思考之問題乃是未來之投資策略為何,才能避免做出錯誤之決策。現階段要做出完善之投資規劃,所要考慮之因素至少有下列五種:

一、 資金問題:
由於兩岸尚未開放直接金融業務,且對資金之流出入均有相當限制,在決定投資前應先瞭解兩岸在這方面的法令規定,然後做好資金調度、控管等相關工作,一來符合兩地規定,二來避免投資收益無法完全實現,再來因資金吃緊導致彈盡援絕、投資失敗等情狀才不會發生。近期財政部已開放台灣地區銀行可以赴對岸設立辦事處之申請,而大陸方面也有意為台灣地區銀行從辦事處升格為分行之規定,量身定作一套較為寬鬆之標準,兩岸在金融業務上之直接交流已指日可待。

二、 專業技術問題:
在投資前一定要對投資項目是否具有專業優勢作完善評估,千萬不要以為傳統工業技術在大陸還有很大發展空間。要知道大陸這一、二十年已經建立相當技術水準,如果專業優勢不夠就很難跟當地競爭,更遑論與挾著資金優勢之中大型外商比擬了。現階段最具潛力之產業當屬服務貿易業,惟在資金及經營上限制重重,非一般中小型外商可以介入。但仍有各種方式或策略可以採用,例如設立辦事處作情資及市場調查,俟其政策開放後即可搶先機。

三、 市場問題:
許多人著眼於大陸廣大之內銷市場,卻未從多方角度去評估發展空間有多大?大陸地廣人眾,但每個地方之消費型態差異極大,投資前務必做好市場分析調查。另外還有其他相關配套問題也要注意,例如光是物流一項就足以構成中小型台商內銷市場之一大障礙。

四、 優惠政策問題:
以往台商去大陸投資最大之誘因就是優惠政策,除了對一般企業所得稅優惠及地區優惠應該有基本認識外,最重要的應該就是要瞭解產業別優惠了。有些大陸重點鼓勵發展之產業不僅在所得稅上提供優惠,甚至還無償提供土地、廠房以及資金,並承諾不介入公司運作,這些法令政策需及時掌握以免錯失先機。另外大陸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這些優惠政策還能享受多久也是問題,雖然大陸前總理朱鎔基說過「要讓利給台灣同胞」,但口惠往往不一定能保障實至,為符合WTO「國民待遇」原則之要求,這些有關外商之優惠政策勢將逐漸取消或被替代,此點對於投資大陸之台商應及早因應。

五、 文化隔閡問題:
許多去大陸投資之台商往往把所謂台灣經驗搬過去,卻發現許多地方格格不入。兩岸雖然同文同種,但幾十年的分隔仍然造成許多觀念上之落差,無論是官方之作法、生意伙伴之誠信、職工之素質與管理都與台灣有極大之不同,如果投資時只顧慮表面上看到之現象,而忽略這些深層、內在之差異時,難保這些非經濟因素不會造成投資挫敗。最好之方式還是將經驗值歸零,藉由資訊蒐集及交換建立適應當地要求之經營策略,以保永續經營。

以上問題都釐清楚之後,我們再把目光放在大陸加入世貿組織WTO後之投資策略上,既然大陸市場將逐漸全面對世界開放,台商應有之投資規劃即不同以往,我們至少要有以下之認識:

一、 在關稅全面降低之後,在大陸投資生產之產品是否仍具有競爭優勢?
二、 大型外商挾技術及資金優勢下,台商之生存空間還有多少?
三、 要如何分食服務貿易業之大餅?
四、 要如何規劃應用即將取消或被替代之優惠政策?
五、 在平等互惠之貿易原則下,如何利用大陸產業優勢(例如紡織業)拓展世界其他市場?
在以上各項問題都做過 適當評估後,「值不值得去大陸投資」這個問題至少有了初步答案。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