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3-星期五
◎PChome │◎YAHOO │
 

種菇新技術 環保增產量
【記者陳開明台北報導】農委會農業試驗所開發菇類堆肥的新技術-隧道式堆肥室內發酵,成功應用於洋菇、紫丁香蘑、雞腿菇與巴西蘑菇等菇類。每噸堆肥預估可提高菇類產量20至30%,每年增加30多萬元收益,節省製作堆肥一半時間及人力,更可利用農業廢棄物作堆肥材料,化廢物為黃金,促進環保。目前新技術已取得堆肥製造設備與栽培基質調製方法的專利,歡迎有興趣業者和該所洽談授權。

農試所4日表示,新堆肥技術每次使用5噸的乾稻草做堆肥原料,栽培洋菇可增加近6萬元收益,若農友一年栽培5次,每年預估增加30多萬元收益。若應用在高級菇類如紫丁香蘑與雞腿菇,每噸堆肥可生產新鮮紫丁香蘑175公斤與雞腿菇190公斤,比傳統技術提高產量20至30%。

另外,以此新技術應用盤固拉牧草作巴西蘑菇的堆肥原料,每噸堆肥可生產132公斤以上的巴西蘑菇,比現行木屑太空包方式產量高出20%,同時菇體重金屬含量也完全合乎衛生署要求,不但增加生產量與消費者信任,也有助於巴西蘑菇產業發展。

農試所指出,我國新鮮菇類年產量約14萬公噸,年產值超過新台幣88億元,其中多種菇類需以堆肥方式進行栽培。傳統堆肥製作發酵模式耗工,需鍋爐燃燒燃油,產生蒸氣以滅菌,栽培25坪的菇類約需50公升燃油,每次至少要4至8位人工,又會有菇類堆肥產量低、品質參差不齊、致病蟲害多又易產生惡臭等問題。

農試所說,新發酵方法以室內環境進行發酵,在添加有機添加物後,於發酵槽內進行,藉由溫度與空氣的控制,使堆肥在理想的條件下發酵,只需2人就可掌控發酵狀態,比傳統方法降低人力成本3,000元。又有縮短製作時間、提高堆肥品質、降低空氣污染與穩定產量等優點。國內每年稻草量約130萬公噸,使用新堆肥技術,可將稻草、蔗渣等大宗農業廢棄物變成黃金,不但提供菇類堆肥材料,也解決農友焚燒稻草問題,有助環保。

該技術分別取得堆肥製造設備與栽培基質調製方法,中華民國新型第M277749號專利與發明第I275346號二項專利。已技術移轉國內菇場與生技公司,頗獲技轉菇農與業者的肯定,歡迎有興趣業者和農試所洽談相關事宜。2013/3/4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