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25-星期四
◎PChome │◎YAHOO │
 

移民署新二代暑假海外培力開跑
【記者李桂馨台北報導】「我要回家鄉」!為鼓勵新住民子女利用寒、暑假回到外婆家,進行家庭生活、語言學習與文化交流體驗,返臺後分享成果,移民署在今年擴大辦理「新住民二代培力計畫-國外生活學習體驗」,今(25)日舉行授旗儀式,移民署代理署長何榮村期許透過學習交流,新住民二代與國際接軌,同行教師或社工回國後也能推動跨文化知能教育,為新南向政策育苗。

今年新住民二代海外培力計畫,報名總計314組,經甄選會議評選,獲選家庭組共50組、親師組11組以及社會服務組2組,有136人成行,包括越南、印尼、泰國、柬埔寨、菲律賓、尼泊爾、波蘭、英國及中國大陸,將於暑假期間回到新住民家長的母國,進行為期兩週以上的生活學習體驗計畫,透過浸潤式體驗,瞭解所擁有之文化優勢,達到「啟動新能量、開創新藍圖」的目的。

這次計畫最搶眼的主題是「順『水』人情」。母親黎氏現來自越南同塔省,鄰近湄公河,一遇雨季就會氾濫成災,身為新二代的李曼渟,想透過國小六年級下學期康軒版「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審定版教科書,提到「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來研究臺灣水災的成因及治水方式,並實地勘查越南的治水作為及越南人民如何「與水相處」,反思臺灣的治水作為。

李曼渟的父親李欣欣是彰化縣北斗國小的總務主任,曾在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攻讀碩士,也參加過台中教育大學越南語課程研習,能說越南話,在家也都是用越南話與妻子交談,李曼渟與妹妹也能簡單說越南話,每三年全家總會回越南一次,對越南家鄉並不陌生。

李曼渟說,湄公河的水量豐沛,離不開水的人們在此生活,得適應乾、雨季有別的氣候,當地洪水年年來訪,居民見怪不怪,與洪水數百年的相處後,發展出一套適「水」的邏輯,那就是一份「崇敬自然之心」,而非如臺灣以「人定勝天」心態拼命「築堤禦洪」、「束洪於槽」蓋治水工程,在氣候的變遷的警鐘下,是否仍是治水的不二法門?值得臺灣省思。

入選親師組的郭可涵則將要去體驗母親版「我的少女時代」,電影女主角成年後回憶起美好的少女時光,郭可涵也將跟著媽媽劉艷,並由臺北市南湖國小梁淑香老師陪同下,探訪郭可涵的外婆家,見證不同時空的少女時代。娘家位於中國大陸青海的土族自治縣,劉艷說,「大家都誤會青海是藏族生活的地方,其實是土族比較多」,當地婦女的傳統服裝是由紅、黃、黑、綠、白拼成,也稱作「彩虹故鄉」。

郭可涵平時在學校表現傑出,目前在電視台擔任節目小記者,還代表學校多次參加舞蹈比賽榮獲優等,媽媽劉艷熱心公益,並擔任了6年學校志工,梁淑香老師也懷著改變眾人想法的使命,計畫分享這次親師一起的返鄉經驗。這趟青海尋夢計畫,萌發自一部電影,將由郭可涵母女與老師帶回旅行途中的感動,最後將擴散到周遭的人,來瞭解「青海的美與臺灣的善」,啟動一股正向的力量。

就讀臺南市仁德國小五年級的黃真一,報名「家庭組」計畫,要和母親蘇虹鮮回到越南進行兩週的家庭生活、語言學習與文化交流體驗,希望回國後與老師和同學介紹越南語言與歷史、湄公河風光及鄉村生活,還要製作手工草蓆的紀錄影片與社區親友分享。

黃真一爸爸多年前因車禍受傷,使家裡經濟重擔落到媽媽蘇虹鮮肩上。蘇虹鮮不僅背負經濟重擔,還得照顧奶奶、大姑以及兩位年幼的孩子,靠雙手養活一家。不幸的是蘇虹鮮在工作中被機器夾斷了三根手指,曾一度無法工作而陷入低潮,幸好在學校老師的鼓勵下帶著兩位小孩投身參與公益活動,現在也擔任移民署臺南市第二服務站的通譯志工、新住民母語老師及多元文化講師,這些努力不但增進親子之間的感情,更讓黃真一感佩媽媽堅毅不拔的精神,為自己擁有新住民媽媽感到驕傲無比。

這次獲得移民署的補助,讓蘇虹鮮與黃真一隔了6年後,能再回到越南,黃真一興奮地回憶「我5歲時在外婆家住了一個月,到處探險,感覺外婆家像一座森林,每天都會發現驚喜」。她也計畫在上高中時,能回到媽媽的故鄉就讀與學習。

今日獲選者齊聚一堂,由何榮村親自授旗。他表示,持續對新住民二代培力進行海外深度扎根學習,鼓勵新住民及其子女與隨行教師或社工,能勇於探索、開創視野,期勉獲選者藉此進行不同語言及文化交流,培育多元人才及接軌國際。

移民署規劃於105年10月辦理回國成果發表會,鼓勵各獲選者將學習交流心得回饋分享於親友、社區及校園,使臺灣各個階層對於新住民多元文化有更實質的認識,促進社會族群彼此之間的理解與尊重,圓滿達成學習任務。

【圖說】:移民署代理署長何榮村(左三)勉勵新住民二代海外深度扎根學習。由左而右:黎氏現、李欣欣、何榮村、黃真一、蘇虹鮮、李曼渟及彭麗榮老師、劉艷。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