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29-星期五
◎PChome │◎YAHOO │
 

飯後高血糖促使動脈硬化 引爆「心」危機
[記者謝雨澄台北報導]冬天是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一位四十多歲中年男性,突發心肌梗塞送急診,患者沒有相關病史,檢查卻發現血糖過高,早已產生動脈硬化,「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頭號死因,」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杜思德(圖片)指出,約一半糖尿病人死於心血管併發症,因此減少5到10年壽命,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原本血糖控制不佳的病人,也有不少案例像這位男性一樣毫無自覺,直到心臟病發作,才得知自己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加上許多人健康檢查只測空腹血糖,更容易掉以輕心,「空腹血糖不是判斷糖尿病的唯一標準,」杜思德表示,比起西方人,亞洲人胰島素分泌能力較差,飯後血糖過高的比例更多,他有病人空腹血糖100~125 mg/dL,還在糖尿病前期(葡萄糖耐受不良)的範圍,葡萄糖耐受試驗血糖值卻超過250 mg/dL,已到達糖尿病標準,「空腹血糖值大於100 mg/dL,就要進一步檢測飯後血糖,及早發現糖尿病,」杜思德提醒。

杜思德指出,台灣糖尿病人五~七成都是飯後血糖偏高,更須積極治療飯後血糖,才能良好控制糖化血色素(最近3個月的血糖平均值),降低併發症風險。目前針對降低飯後血糖的藥物包括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α–Glucosidase inhibitors,AGI) 、非磺醯脲類促胰島素分泌劑(GLINIDE)、速效胰島素製劑等。其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能延緩腸胃道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與葡萄糖的吸收,使飯後血糖值趨於平穩,更適合以澱粉類為主食的亞洲人,「除了有效降低飯後血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還可改善內皮細胞功能和頸動脈內膜厚度,延緩動脈硬化的進行,」杜思德表示「愈早確診並開始用藥,效果愈好,」。

飯後血糖和飲食息息相關,近年來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廣病友自己監測配對血糖,吃飯前量一次,飯後2小時(吃第一口飯開始算)再量一次,如果血糖值差距大於60以上,表示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應調整飲食內容。杜思德表示,除了選擇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也要注意飲食的順序,先吃蔬菜和蛋白質類,最後再吃澱粉類主食,細嚼慢嚥,以延緩飯後血糖上升的速度,避免血糖大幅波動。(自立電子報2018/1/15)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