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8-星期四
◎日照中心失能長者第二個家 │◎PChome │◎YAHOO │◎家中長輩是否注意自身健康 │◎臺中市揚塵偵測系統抓工地 │
 

鄭:讓桃園走向世界 讓世界看見台灣
【記者謝政儒桃園報導】桃園市政府今日舉行「桃園,走向世界-城市外交的實踐」專刊發表會,桃園市長鄭文燦暢談4年間城市外交成果,以城市治理經驗、機場城市、「亞洲.矽谷」高科技、教育、文化、體育甚至美食交流,不同主題推動城市外交,強化桃園的國際交流與行銷,讓世界不再錯過台灣的「國門」。

桃園升格前,友好城市並不多;升格後,市府積極發展城市外交,已新簽訂13個姊妹城市及友好城市,包括:日本、韓國、美國、歐洲等,未來也將擴展到東南亞城市,數量持續增加中。

鄭文燦表示,桃園是台灣發展最快速的城市,被定位為新興城市,具有年輕城市特質,也是航空城所在地、「亞洲.矽谷」計劃的重要城市,市府汲取許多城市發展經驗,對日本的公共建設質感、精緻度印象深刻;赴法國、荷蘭觀摩社會住宅發展經驗,在桃園推動社會住宅有很大助益。

也說,未來將以經濟為基礎,大幅提升基礎建設,朝向多元、創新、鏈結國際等方向發展;同時鼓勵更多民間企業和團體加入交流活動,從城市外交,落實到常態性、穩定性的交流,打造桃園成為好工作、好生活、好創業、好就業的宜居、宜業城市。

鄭文燦表示,桃園展現傳統又創新的混合特質,過去他當行政院新聞局長時,曾與國家地理頻道及Discovery頻道合作推出紀錄片介紹台灣;擔任市長後,以更直接且多元對話方式,打開民間和政府交流的窗口,學習不同國家、不同城市的美好之處,也與友邦城市建立良好友誼,更為台灣特殊的外交處境打開窗口,透過城市間的穩定交流,建立友好關係,有助對台灣形象和發展,使桃園成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提高台灣的世界觀和發展能量。

也表示,桃園為國際機場所在地,同時擁有中華航空和長榮航空兩大航空公司,近4年來,航運方面大幅成長,第三航廈完成後,更可容納8,000萬旅遊人次;在物流發展上,具有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等優點,桃園已約有2,000家物流業駐廠,加上中美貿易衝突的台商回流潮,桃園將展現全新的機會和契機。

鄭文燦也指出,桃園推動多項交流計畫,提升桃園競爭力,第一、台商回流大多以桃園為首選,市府協助完成土地取得及設廠準備,並推動桃園航空城計畫,增加產業面向,帶動大量投資商機和機場營運量;第二、亞洲•矽谷計畫展現很大成果,以創新帶動經濟成長,提供更多年輕人創業機會,提高產業發展能量;第三、簽訂合作協議,帶動旅遊、觀光等互動,縮短城市的距離,維持穩定的交流。

促成桃園市與千葉縣締結友好城市的日本前眾議員實川幸夫,特地來台參加新書記者會。實川幸夫說,3年前鄭市長率團首訪千葉,隔年即簽署桃園與千葉友好交流協定。後續與經濟、航太產業會面交流,桃園國際機場與成田國際機場成為姊妹機場,雙方迄今互動多,交流頻繁又熱絡。

實川幸夫表示,現今雙方青年交流頻繁,越來越多日本年輕人到桃園畢業旅行或寄宿家庭,幫助青年族群擴大國際視野。他也肯定鄭市長政策明確,具備行動力、為人著想的領袖特質,將桃園帶向更好的發展。

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代表沼田幹夫說,鄭市長上任前桃園和日本沒有城市簽訂友好協定,但他上任後,開始與日本城市簽訂友好城市協定,雙邊青年進行體育、文化交流,樂見兩地青少年的互動。迄今台灣和日本簽訂友好城市的數量已達到84個,台、日關係更緊密。

法國在台協會主任紀博偉則對桃園棒球運動留下深刻印象。他說,自己從對棒球不甚熟悉,連續2年受邀參加「動紫大盛音樂祭」、「阿米趴」球場主題週,現在成了桃園在地職棒球隊Lamigo的粉絲。

紀博偉說,桃園是通往世界的橋樑,鄭市長將這座橋架往歐、美、亞洲世界各地,從最先進的「亞洲.矽谷」產業到拉拉山傳統文化,桃園具備了開放、多元的城市特質。

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代表紀維德讚賞桃園國際交流的積極度。他說,鄭市長是他任內首位拜訪荷蘭的台灣市長。桃園國際機場具地利之便、腹地選擇多,重視吸引年輕人、研發與技術人才到桃園工作與創業。

荷蘭阿梅爾市韋溫德市長下月將率循環經濟代表團赴桃園與市府進行循環經濟交流。紀維德說,循環經濟非一朝一夕能完成,期盼在未來20~50年間,建立世界循環經濟,桃園航空城塑造為綠色永續之都,期許雙方在循環經濟上有更多交流。

新加坡台北商務辦事處代表黃偉權說,去年新加坡來台突破44萬人次,雙邊語言沒有隔閡,因此許多人選擇自由行遊桃園,在部落客推波助瀾下,到大溪慈湖、拉拉山採水蜜桃、賞櫻都成了熱門景點。他也認為,桃園是個宜居的城市。

黃偉權表示,桃園國際機場和新加坡樟宜機場「航空城」概念相近,機場週邊有龐大物流、觀光、高科技產業等商機,現在許多航空業者,對桃園國際機場第3航廈完工「虎視眈眈」,桃園這座機場城市的發展潛力無限。

(自立晚報20181031)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