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19-星期五
◎PChome │◎YAHOO │◎臺中市揚塵偵測系統抓工地 │
 

「後解嚴與後八九的兩岸當代美術」大展
【記者陳世長台中報導】國立台灣美術館於A1展覽室推出由胡永芬小姐策劃的「後解嚴與後八九的兩岸當代美術」,展期從三月三十一日至六月十七日,展出作品共93件。

根據策展人胡永芬表示,1987年7月15日台灣解嚴,時光荏苒,迄今將屆20週年;1989年6月4日中國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今年也已將滿18週年。兩岸在八○年代末分別發生的政治事件,不只是對於各自廣大的政治、社會、經濟面產生關鍵性的影響,在於文化、藝術的發展方面,也具有分水嶺的決定性意義。

台灣美術的發展,在八○年代中期以前即進入後現代的階段,當時正是許多留學海外的藝術家陸續歸國、以及國內美術館開館之際,當代藝術亦於此際逐漸開展茁長;1987年政治解嚴,此一關鍵亦直接促發了台灣前衛藝術真正進入勃然爆發的階段,政治解禁所帶動的開放思潮與多元化觀點,使得當代藝術一時之間在台灣呈現了雜然紛陳、百家齊鳴的狀態。

中國現代美術的發展1976年從傷痕美術開啟,經歷了整個八○年代前期的鄉土美術到中期以後八五新潮激昂的理性主義論辯。1989年2月5日,在美術史上發生了被視為總結性地整理八五新潮的《中國現代藝術展》,以及展覽上出現對於當時的社會、政治而言,無疑具有意識形態敏感性的槍擊行為藝術;同年6月4日,又爆發了天安門事件;從此,整個中國美術運動發展跨過現代主義的論述邏輯,直截率性地以藝術作為那一代青年集體生命狀態的發言。

單就藝術表現而言,兩岸各因不同的時空背景,產生了不同的文化關懷面向和作品取向。後解嚴的台灣美術,無論是在言論自由與意識形態的解放、外來資訊的取得、技法媒材的開發、甚或是文化思潮的引進,都直接間接的帶動了當代藝術的表現,諸如政治議題的批判、文化主體性與身份認同議題的思考與雄辯、人與自然與環境之關係的省思、消費文化通俗文化的應用、行為觀念的表達等等;而「後八九」指的則是1989年以後,在中國大陸出現的、具有反叛精神、尤其是反消費主義的新藝術現象,例如政治波普、玩世現實主義,乃至更往後的艷俗藝術,以及對於死亡與傷害議題的討論等等。綜觀兩者,得以發現在相近的時間舞台上、於不同空間和環境氛圍的背景中所展現出的不同藝術表達。兩者也許在內在意義與討論議題上或有不同,但卻各自代表其背後所隱含的環境影響與文化哺養,而這各自表述的相異焦點,絕不能僅以單一的價值取向來判定其各自於藝術上的成就。

「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美術對照」展覽由胡永芬策展,參展者包括九位台灣藝術家:吳天章、吳瑪、李民中、李明則、倪再沁、袁廣鳴、梅丁衍、陳界仁、楊茂林;以及十三位中國藝術家:方力鈞、王子衛、王勁松、王廣義、宋永紅、余友涵、岳敏君、祁志龍、周春芽、徐一暉、張曉剛、曾梵志、劉煒。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