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廟宇網
台灣之美,廟堂當屬第一;宗教之真善美,以及在台灣的多元發展,呈現了超越歷代之蓬勃亮眼,而台灣的生命力,透過貼近寺廟堂所有普羅信眾的發願發心,我們看到未來一切光明,亦感受到無限希望。最讓我們自豪的,台灣人虔誠的接納、包容、信奉眾神,使老祖宗傳下的道,在台灣發光發熱,尤其可貴的,與台灣民俗融合兌變,自成一宗教文化發展特色!絕對嘆為觀止!

台灣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地方,無論崇尚傳統的信仰,外來的宗教思想,在台灣都開花結果,即使在一般家庭裡,也允許包容了不同的信仰。在傳統宗教方面,主要有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但目前除了少數是純粹的佛教寺院外,大部分都具有道教色彩。道教是本土宗教,中國人因尊重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所以常把他們神格化,供奉在寺廟裡祭拜,如關公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道教於十七世紀傳入台灣,光復後,由於宗教觀念寬大包容,佛教、道教台灣合流,在一個神殿中,可同時供奉不同的神,而形成了台灣本土的特色。

清朝統治台灣時期,大陸漳、泉居民大量渡海來到現今的台北市。當時台灣海峽風浪很大,所以移民們都攜帶神像、香火、香灰作為護身符,其中以媽祖的神像最多,因為媽祖是海神,所以神像常被安置在船上,以祈求她保護航海安全。

而開墾初期,由於野地醫藥不發達,只要有疾病流行,就會造成許多人死亡,所以人們都信仰瘟疫之神「王爺」。王爺又稱「千歲爺」、「府千歲」,有很多不同的姓氏,傳說王爺可以去除疾病,所以人們相信他可以庇佑身體健康。

到了後期,村落漸漸繁榮,信徒就興建各種寺廟,來感謝神佛的保佑,所以媽祖和王爺也就成了台灣寺廟供奉神明的二大系統。在當時,寺廟不僅是居民的信仰中心,而且兼具教化、救濟等功能。

寺廟是精緻的紀念性建築,也是神明的殿堂,更是信徒的信仰中心。除了空間規劃和形式格局有一套複雜的規矩外,還包含木雕、石雕、泥塑、陶藝、剪粘、彩繪、書法……等裝飾,這些裝飾不僅具有視覺上的美感,更反映出中國人趨吉避凶、祈望教化和自我表彰的人生觀,充分展現出民間的豐富內涵和精神文明的宗教藝術。

進入寺廟裡,經常會看到一些求神問卜的儀式。例如:信徒有所祈願或想卜知好壞,就會在神佛面前點上一柱香,默念自己的姓名、生辰、住址和疑惑的事,用「擲筊」方式請求神佛指點。「筊」是一對以竹根或木做成的彎月形卜具,凸面為陰,平面為陽,把它們輕拋到城上,一陰一陽叫做「聖筊」,代表好現象;二陽叫做「笑筊」,表示不好不壞;二陰為「怒筊」,表示不好。

此外,還有一種是「抽籤」,「籤」是由竹片做成的長條形卜具,籤上有一個號數。經過搖動後,可以抽取排在籤筒中最高位的籤,然後再擲茭請示神佛,若三次都是聖茭,就可依籤號找出籤紙,得到指點,而且較大的寺廟中,也都有專人可解釋籤中含義。

台灣的道教信徒人數近千萬人,居各宗教之冠,居第二的佛教信徒,也超越了五百萬人次,再加上來自西方的基督教、近年發展很旺的西藏密宗等等,以台灣僅有兩千三百萬人比較,台灣堪稱宗教大國,以台灣人對宗教的信奉程度,台灣人的和平、慈悲、喜捨,一覽無遺。這也是台灣文化發展綿延久遠的基石與動力。發揚天道,傳播正確的道,批判藉神斂財的詐騙惡行,是正直的順清不移的心志,志鵬一生奉獻媒體,誠願發起帶動之舉,以宏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