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星期日
◎PChome │◎YAHOO │
 

臺灣教育與考試文化的困境 ─ 陳茂雄

一般國家的教育、考試、訓練、任用是一貫的,臺灣卻為行政院、考試院兩個完全獨立的單位所掌管,彼此不相干預。臺灣的教育歸行政院所屬的教育部負責,考試則分為升學考試與國家考試,前者歸教育部掌管,後者則歸考試院掌理。訓練與任用的前半段歸考試院負責,後半段則為行政院掌管。

行政院與考試院最大的區別是前者受立法委員左右,後者則否。為了選票,立法委員時常出現很離譜的主張,教育部面對立法委員的壓力,因而訂定一些光怪陸離的教育政策。考試院是獨立的單位,政策不為立法院所左右,也不背負選民的壓力,其最高決策單位為考試院院會,院會成員除院長、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外,就是考試委員,而考試委員的人數最多,因而變成考試院的決策者。

考試院屬行政單位,但不是首長制,而是委員制,與行政院有相當大的差異,考試院所有政策不是由首長一人獨斷。委員制是由全體委員組成委員會,屬合議制的委員會訂定行政體系的制度,並依制度推動行政工作。

國內委員制推行得最成功的應屬大學的教評會,大學裡由各級教評會訂定教師新聘、升等、續聘等制度,也由教評會依其所訂定的制度推行相關工作,以免由系主任、院長、校長等各級主管獨斷。考試院的政策不是由院長決定,而是由考試院院會議決,本來它是一種相當好的制度,可是在考試院實施的委員制成果不佳。考試院所屬的業務相當繁雜,多數考試委員不熟悉,卻有權利決定考試院各部會的政策,形成外行人指導內行人的現象。

大學的教評會所以推動得相當成功,主要的原因是其所執掌的業務較單純,教評會成員都相當熟悉,沒有由外行人制訂政策的困擾。主張三權分立的人都希望廢考試院,考試院廢不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考試委員的品質要提升,若不提升品質還不如實施首長制。

考試院時常參訪私人企業,以作為用人取才的借鏡,幾次參訪發現私人企業的績效遠比公務機關好,其成員的工作能力也不在公務人員之下。私人機構取才的方式大凡為口試,沒有筆試,因而有些考試委員就下定論,公務人員的績效不如私人機構是因為取才的方式偏差,所以主張國家考試以口試取代筆試。

這是一項嚴重的外行話,口試的確比筆試容易考出應考人的程度,但成績的客觀性遠不如筆試。私人機構取才,考試成績的高低並不重要,只要老闆認定適任就可,其彈性空間相當大。對公家機構而言,兩千三百萬人民人人都是老闆,所以不可能由老闆決定錄用的人才。更嚴重的是臺灣居民普遍追求特權與利益,容易出現弊端,所以公家機構取才的考試著重在防弊,主辦考試的人不是老闆,為使考試順利,對於國家考試的態度首重公平、公正,不是應考人的工作能力,因而以筆試為主。不像私人機構由老闆決定取才的方式,不必將考試的重點放在防弊上,以口試的方式取才並沒有公平、公正方面的困擾。

考試院獨立於行政院之外,在考試方面的工作只限於國家考試,各級學校的入學考試則由行政院所屬的教育部負責。幾十年來各級學校的取才乃用聯招方式,為教改人士所詬病。

聯招的確不是好的取才方式,固然絕大部分人可以由聯考成績看出其才華,可是有些相當有才華的人通不過聯招這一關,也有人在聯考有亮麗的成績,卻是一個書呆子。

教改人士乃打破聯招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升學。其中的推甄制度是以學校成績以及參加課外活動的績效為取才的標準,這種取才方式在美國實施的成效相當好,可是移植到臺灣完全走了樣,有些學生的資料是家長花錢請人製作,審查資料與口試這兩關有些家長不擇手段走後門。有些私立學校醫學系經推甄入學的學生中,教授與醫師子女所佔的比例太高,令人難以相信沒有弊端。因為臺灣居民特別喜歡追求特權與利益,所以容易出現弊端。各級學校的聯考與國家考試一樣,深得國人信任,一般人深信這兩種考試弊端最少。

教改人士最大的盲點是不知道什麼叫做改革,誤以為將國外的制度引進國內就是改革,不知道有太多制度國外可以執行國內卻不能,教改人士埋怨道,教改本來可以成功,只是家長不配合,這根本就是廢話,就是家長的習性與歐美不同,才需要聯考制度以維持升學考試的公平性。

對制度的改革必須先充分瞭解兩件事:第一,瞭解原來制度的詳細內容;第二,瞭解為什麼會產生那個制度。教改人士或許知道聯考的詳細內容,但不清楚為什麼會產生聯考制度,臺灣早期的升學制度是各學校自己招生,只是發生太多弊端,甚至於出現可以花錢進醫學系就讀的事件,為了杜絕弊端才出現聯考制度。

實施大專聯考初期也有保送制度,依高中成績取才是相當理想的制度,只是出現不少弊端才取消保送制度。聯招雖不是最好的制度,但是最公平的制度,總統的子女與工人的子女完全平等。曾經有人建議恢復聯考制度,執政黨說升學制度不會走回頭路,事實上廢除聯考才是走回頭路。

以前工專是培養工業界第一線人才的搖籃,其教學方式與大學不同,後者是為培養研究人才,其教學內容等於為進修打基礎,工專的教學完全不同,它等於是職業訓練。臺北工專與高雄工專畢業生在工業界的表現遠比大學畢業生好,私立工專的學生或許學業較差,但在動手方面確有不錯的表現,甚至於出現過連歐姆定律都弄不清楚的學生會修電視機。

自從開放工專畢業生可以考研究所之後,工專的教學內容劇烈改變,從以前的職業訓練變成研究所的先修班,結果是其畢業生在工業界的表現大不如前。改成科技大學之後更嚴重,在工業界更沒有表現,走進修路線也沒有突出的成果。文憑是由專科變成大學,但表現卻是大不如前,對國家來說,是一種嚴重的浪費。

專科所以會消失乃是立法委員的傑作,臺灣士大夫的觀念太重,大家都想得到比較風光的文憑,立委若將工專變為技術學院,再變成科技大學,必定會獲得不少選票,只是國家要浪費太多的成本。

目前大一的學生比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還要多,數年後將會有大學因招不到學生而關門。臺灣的大學實在膨脹太快了,所以會如此是因為立委為了選票,拼命為地方爭取大學的設立,教育部不能抗拒立委的壓力才會出現錯誤的政策。

教育、考試、訓練、任用沒有連貫是一項缺失,所以有人主張廢考試院,將其業務移到行政院。事實上將教育部、人事行政局併入考試院或許成果更佳,因為考試院的業務比較獨立,受立法委員約束較少,不會像教育部一樣訂出離譜的政策。【作者陳茂雄為中山大學教授】2007/01/12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