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星期日
◎PChome │◎YAHOO │
 

臺灣哪來中間路線? ─陳茂雄

臺聯黨主席黃昆輝上任當天就提出「中間偏左」的路線,中央政策會執行長何敏豪於一月三十日上午表示,單一選區兩票制對小黨不利,但臺聯率先向中間偏左發展,為中間及弱勢選民喉舌,可以爭取更多的選民支持。臺聯立院黨團總召曾燦燈也表示,黨主席的主張獲得很多中產階級及弱勢團體的支持,中間偏左本來就是臺聯創黨的精神與理念。民進黨幹事長葉宜津也表示,臺聯往中間靠,等於認同臺灣國際處竟困難,並向民進黨靠攏,這表示民進黨沒有錯,甚至可與臺聯分享深綠板塊。民進黨李文忠也認同臺聯中間偏左的主張。

看起來「中間偏左」的主張獲得一片歡呼聲,好像這個路線可以擴展很大的政治版圖。臺灣若是一個正常的國家(如英、美),當然要走中間路線,因為支持偏激路線的選民太少,候選人爭取選票最佳的武器就是提出多數選民所認同的政策。

可惜臺灣並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選民心目中並沒有公共政策,絕大多數選民不關心國家與社會利益,只注意自己的直接利益,所以改革者都要「陣亡」,改革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而非既得利益者並不會因為改革者有良好的政策而加以支持。

三合一選舉前民進黨改革退休軍公教人員利率為百分之十八的優惠存款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改革的結果軍公教人員及其家屬抵制民進黨,而非軍公教人員不會因為民進黨的改革而由藍轉綠,這也是三合一選舉民進黨慘敗的主要因素。

臺灣的確有五成以上的選民沒有固定支持藍營或綠營,但並不是代表他們依公共政策來投票。臺灣絕大部分選民被意識形態及人脈網羅,依公共政策投票的人少之又少。任務型國代選舉是臺灣唯一沒有牽涉到意識形態與人脈的選舉,各政黨雖然極力催票,可是投票率沒有超過三成,各政黨動員的人應該將近兩成,很顯然的,為政策去投票的人還不到一成。

臺灣選民的兩大主流是意識形態與利益共同體,左右中性選民投票行為在全國性選舉是意識形態的影響力大於利益共同體,在小選區則相反。目前中國國民黨已形成相當大的利益共同體,所以對小選區有利。民進黨所形成的只是小的利益共同體,除了以意識形態爭取選票外,還有利益共同體的票源。臺聯完全沒有利益共同體的票源,放棄了意識形態,拿什麼跟人競爭?

臺聯要生存下去還是要走深綠路線,倒是李前總統的路線要往中間移,不要扮演極左或極右的角色。一九九六年的總統大選,在四組強而有力的候選人競爭下,李前總統獨得五成四的選票,可是二000年總統大選後跟李前總統離開藍營的選民只有一成左右,支持李前總統的政治人物(大樁腳)與親中的政治人物形成利益共同體當然是主要的原因,但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大家沒有注意到,中國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對峙並不是完全基於政治理念,地方派系的對立才是主要的原因。

二000年總統大選後李前總統雖然沒有加入民進黨,可是民進黨的色彩太重,反民進黨的地方派系當然不會接受。中國國民黨的支持者具有臺灣意識的人也不少,只是他們的派系被中國國民黨網羅,李前總統變成深綠的精神領袖,在他們心目中已變成敵對派系的人。

民進黨已形成一個小的利益共同體,所以路線要往中間移。臺聯缺乏人脈,只能靠意識形態爭取選票,所以需要走深綠的路線。群策會屬智庫,所發表的政策往往代表李前總統的政治理念,因為沒有選票的壓力,應該走中間路線,只有臺灣意識,沒有黨派色彩,如此就可以將李前總統的地位提昇為臺灣意識的精神領袖,藍營內部具有臺灣意識的人要脫離派系的束縛有賴李前總統的聲望。【作者陳茂雄為中山大學教授、臺教會會員】2007/01/31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