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05-星期日
◎PChome │◎YAHOO │
 

沒有公共政策的臺灣 ─陳茂雄
三月二十四日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初選的辯論會,呂副總統因為對臺灣社不滿而沒有參加,晚上接受民視專訪時表示,幸好她沒有參加,因為整個辯論會中只有意識形態,沒有公共政策。事實上她應該去參加辯論會才對,辯論會若有缺失當場提出糾正豈不更佳。若認定臺灣社扭曲事實,參加辯論才能揭發事實。

臺灣若是一個正常國家,呂副總統的說法就百分之百正確,政治人物只談意識形態,沒有公共政策,國家只會向下沈淪。

問題是臺灣並不是一個正常國家,早就向下沈淪,臺灣的選民已被意識形態與人脈囊括,能依公共政策投票的人微乎其微。選舉時不能沒有文宣,但沒有人能依文宣當選,更不可能依公共政策當選。

除了意識形態外,臺灣人民只關心直接利益,不會注意到間接利益,從事改革會得罪既得利益者,而非既得利益者不會因為執政黨的改革而加以支持。例如軍教免稅本來就是不合理的政策,可是執政黨若取消軍教免稅,會受到軍教人員的抵制,但非軍教人員不會因改革轉而支持執政黨,對人民來說,國庫多一筆收入屬間接利益,一般人不會關心,軍教人員被抽稅,影響到軍教人員的直接利益,所以他們會反彈。

因為部分軍公教退休人員享有優惠存款的利益,造成部分退休人員的所得比未退休前還高,大家都認定它相當不合理,執政黨因而在三合一選舉前積極改革。

筆者曾建議執政黨選後才改革,且要好好的規劃,不要製造出粗糙的改革方案,在選前大動干戈執政黨會受到傷害,可惜多數執政黨政治人物認定改革對選舉有加分作用,結果正如筆者所預估,三合一的選舉大敗。

選前改革受到軍公教的抵制,但非軍公教人員不會因為執政黨改革而加以支持,因為臺灣人不會關心間接利益,心中更沒有公共政策。

在臺灣掌控選戰的主流是意識形態與人脈,藍營除了少數外來保守勢力跟著大中國意識走外,其他人均因人脈關係而結合,這些人並沒有明顯的中心思想。綠營正好相反,人脈相當薄弱,多數人因臺灣意識而結合,這些人所追隨的是中心思想,不是政治領袖,反而是政治人物必須追隨群眾的中心思想,只要背離中心思想就會被群眾唾棄,任何政治人物都如此,黨主席也不例外。

對一個正常的國家而言,呂副總統的看法完全正確,可惜臺灣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綠營是依賴政治意識而生存,它就像藍營靠人脈成長一樣。要民進黨放棄意識形態就等於要藍營砍斷人脈一樣,必敗無疑。關心公共政策是好事,不過政黨若是泡沫化,再好的政策都不能發揮。做大事的政黨必須先求生存,進而茁壯,綠營要茁壯,就必須以意識形態為出發點。

超過五成的選民並不是綠營或藍營的基本支持者,一般人稱他們為中性選民,對小選區的選舉來說,多數中性選民為人脈所掌握,所以藍營版圖大於綠營。

對全國性的選戰而言,人脈的影響力降低,多數中性選民跟著臺灣意識走,民進黨因而有贏得總統大選的機會。意識形態對立得越嚴重,越多的中性選民跟著意識形態走,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的機會就會增加。

呂副總統對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打出意識形態的主題不以為然,事實上對意識形態感到恐懼的應該是藍營,不是綠營,民進黨該擔心的是意識形態炒不起來。
【作者為中山大學教授、臺灣安全促進會會長】2007/03/26

   
 
Copyright © 2012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