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廟宇網
長和宮(外媽祖廟)
新竹市的長和宮,建於北門城外又稱「北門外媽祖」,位於新竹市北門街一三五號,是北門街最為熱鬧昇平的一處道教聖地。四周攤販林立,商業鼎盛,香客川流不息,由於媽祖入世渡人的精神,更彰顯了宗教上霖雨蒼生的神恩厚德,故其信徒與日俱增,廟堂香火日盛,乃有今日兩百六十餘年的光輝廟史,實為虔誠信徒長期來奉獻所致。

長和宮肇建於清朝乾隆七年(公元一七四二年),當時竹塹地區,為台閩間通航要地,大多利用北門外的河港—竹塹港,為水埠碼頭,舟楫往返頻繁,商業盛極一時,於是船商們就組成了「船頭行會」,由三十三個船頭行所組成,又分老、中、新三個分會,也稱為「水郊會」,以達到相互補助之效。

先民來台開疆闢埠,必須經常往返於台灣海峽之間,尤以當時航海技術尚未發達之際,海上片帆往渡的安危禍福,而非人力所能掌控,全賴氣象而定,故特祈求神明庇佑,因此,海上女神的媽祖,屢顯神威,就成為靠海維生者的守護神。竹塹水郊會有鑑如此,特由福建湄洲媽祖廟恭請媽祖全身隨航護佑,舟楫來往順利平安,於是眾郊商啣恩圖報之心集資在北門城外建一廟宇,以湄洲祖廟正三媽為主祀神,恭奉於正殿,後殿同祀水官大帝、水仙尊王兩水神,共為海邦砥柱,此即「長和宮」之創建。

當時,護送軟駕媽祖金身來台開基,尚有興化府莆田縣鳳山寺,萬梅堂林文滔禪師。長和宮創後,林禪師即在宮中主持宮務,直至壽終。

此宮之肇建,起於聖母護航之功\與信眾朝奉之誠,而自宮殿厥立,馨香不絕,香火鼎盛,蔚為轄境信徒之信仰依歸,北門外長和宮之令譽亦與日俱增,成為竹塹地區名聞遐邇的媽祖廟之一,又於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一九年),在眾信徒熱誠的贊助下,進行建廟七十七年來的首次整修工作,而使廟貌煥然一新,規模雄偉壯麗,十方信眾來朝,絡繹不絕,廣納香火,倍於往昔,日盛一日。

清朝同治二年(公元一八六二年),竹塹水郊會之老抽分會在本宮左鄰,啟建「水仙宮」,移奉本宮後殿主神水仙尊王之金身,為鎮殿主神。而本宮後殿則改奉觀世音菩薩,和增祀延嗣的女神—註生娘娘。此後,在歷任主事和信徒共同運籌下,又經多次的整建重修,方才奠定了今日規模,莊嚴雄偉的廟貌。

日據時間,日方在台施行皇民化運,日人雷厲政策下,本省道觀廟宇破壞嚴重,而神像遭燒毀厄運者更是常有所聞,本宮在此波宗教迫害狂潮中,卻依然屹立不搖,賡續宗教薪傳,此不惟扥庇於媽祖之感德,更是境緣信眾傾力護持所致,因此此宮所代表的不僅是宗教文化的具體象徵,也是北門歷代信徒的一個共通的精神寄託中心。

光復後,儘管當時物力維艱,但在眾信徒虔誠的膜拜下,由於媽祖顯靈濟世救人,香火特盛,全島信眾有緣,荷承神庥默佑,使我海島安寧如恆。風調雨順,五榖豐收,致使民生樂利,國富民裕,此宮藉教化而揚 天上聖母顯赫神功\,亦憑信眾虔誠奉拜,以延前賢立廟之苦心詣旨,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