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
 
點亮嘉義市 大溪社區4月27、28日奇幻饗宴登場
東海岸大地藝術節十周年
量能再升級 澎湖郵輪碼頭正式啟用
貢寮青海菜正當季 春末夏初綠金採摘樂
新北閱讀節「時尚再閱界」 廢棄物打造網美花牆
三芝漫步賞桐秘徑 欣賞滿山枝頭白雪靄靄
鶯歌高職打造療癒花園 學子奇趣創意搬進陶博館
「TPASS 慶週年 乘車金大放送」活動開跑
眺望海岸線 台中龍井竹坑南寮步道觀景平台完工
臺鐵集集支線濁水至車埕 列車停駛區間
栩悅號即日起開放購票 林鐵恢復全線通車
新北感溫祭短影音創作大賞 發現新北溫泉之美
2024義竹鴿笭文化季開籠
安坑輕軌GO幸福 都市農園創意市集熱鬧登場
新北閱讀節FASHION FOR ALL 新北‧構時尚起跑
「我和我的閱讀藍圖」市集 台中7部行動圖書車成打卡熱點
尋找「火金姑」 全台遊樂園賞螢活動大公開
相機準備好 新海人工濕地第一波荷花盛開
探索新北螢光之美 賞螢地圖體驗生態
閱讀減塑愛地球 李科永圖書館推親子永續活動

 

 

 

 

 

 

 

 

 

 

 

 

 

環保經濟難共存? 恆春農場倡導生態旅遊
 
(記者孫于茜採訪報導)
齊柏林的《看見台灣》喚醒國人的國土保育意識,許多人開始質問政府「台灣土地怎麼會變成千瘡百孔的模樣?」。但在台灣,卻也有一群默默為環境努力的人們,在近年生態旅遊的趨勢下,重新被看見。

被業界譽為台灣第一個生態農場教父,同時也是國際生態管理學院籌備處主任,恆春生態農場的場長張國興,39年前創立全台灣第一座生態農場,堅持不用農藥,用自然工法復育土地。近年,更不斷被邀請到大陸演講。

很多外國的專家學者都問,你經營的那麼辛苦,為什麼那麼堅持。張國興回答:「人類的生命是無限的,會一代一代繁延下去;但是,地球的資源有限,總有一天資源會耗盡,成為一個沒有用的星球。所以,我努力找出土地資源利用的平衡點,創造一個真善美的環境。」

「傳授知識,啟發智慧,創新觀念。」是恆春生態農場的重要精神。張國興說,既然稱作農場,當然有從事生產,整個農場39年來,沒有使用任何的農藥跟化學肥料,而且,在30年前他就將電線、電纜地下化,農場裡的植物都是有機的,裡面養的雞也是用最傳統的養殖方式,另外,農場也生產自己的保養品、化妝品。
1653377_698847156804364_1408231604_n
在生活面,農場有一棟大樓,提供農業資訊,全部都以石材建造,他認為寓教於樂非常重要,所有活動都讓它接近大自然;而生態方面,所謂生態農場,就是不管在地球任何緯度,把被開發破壞的土地,經過專家學者,依據當地的生態體系做規劃設計,整個經營與自然融合為基礎,農場不使用任何農藥跟化學肥料,土地自然會慢慢的恢復到50年前,甚至100年前的狀態。

紀錄片《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在台大論壇的一場演講中提到,「台灣的高山上不是只有清境有民宿;台灣的河川也不是只有後勁溪被汙染!」許多民眾在片中看到台灣的美麗及傷痕,片中可看到「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的兩難問題。

張國興則指出另一條路,讓環保與經濟開發可以並存。40年前他就身體力行,不用農藥,將48公頃的私人土地,透過復育,成為全國第一個生態農場。張國興表示,在強調生態環保的現代生活環境下,必須提供一條「能邊復育、邊賺錢的生路」。

被破壞的環境要復育,的確需要一段時間,但過程中卻還是可以賺錢。張國興說,可以把農耕的技術,趣味化、知識化,並結合社區,在過程中,就會有收入,像解說費等額外的收入,說不定這比種東西的收入還多,因此他建議,公部門應該去找學術單位等有技術的人,輔導居民復育。

螢火蟲復育區
例如復育成功的螢火蟲,就能創造巨大商機,但如果只是種菜種水果,就不可能賣那麼多錢,也就是說,觀光的收入,反而賺得更多。就像他常提到的,「不只要讓農民在自己的土地賺到錢;也要讓農民在土地找到尊嚴跟自信心。」而策略的應用,也是簡單的兩句話「誘之以利,用實際的經營成果去說服他。」因此,他將一塊被開發過的土地,用生態經濟、生態農場的理念,逐步的去落實。

在恆春生態農場,全年365天都可看到螢火蟲,這就是復育的成果。台灣這幾年在發展環境教育,而農場也通過了「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而農場現今更以「夜宿螢火蟲的家」為訴求,請到專業的環境教育培訓師資、導覽志工等的解說,帶領遊客參與多樣化的環境教育相關課程,像是白天的「花草蝶舞翩翩飛」,體驗農場多樣的蝴蝶生態;夜晚體驗課程「愛在螢光燦爛時」;還有兩天一夜的「生態研習營」等,提供給學校機關或企業團體參訪。希望藉由多樣化的生態教育課程,提升環境教育知識,進而保護環境生態,達到永續發展的生態概念。

從當初的農民到台灣的生態農場教父,張國興說,「創立農場時,我有一個心願,希望農場能成為國際性的生態管理學院,讓國際的生態、環保、生物、科學等各個面向的專家,都能群聚到台灣,為台灣這塊美麗的土地提供意見」,為美麗的土地努力是這位農民一生追求的目標,似乎也為「看見台灣」引發的環保議題,找到共同努力的方向。#(自立晚報2014/03/02)



Copyright c 2009 自立晚報.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